种好山货腰包鼓(新春走基层)
2020/01/23 11:47  人民日报  

  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烧出美酒好待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镇虾团村村民陆言礼家的灶火正旺,蒸馏出的黑老虎酒滴落在瓦罐中,发出动听的声音。

  “以前我们是做这个的。”村民陆忠家从怀里摸出一块光灿灿的石头,“这叫水晶石,是当年挖硅土的副产品。”不过,陆忠家说,刨去买挖机和在山里开路的成本,没挣到啥钱。“后来政策不允许了,破坏环境。”

  1990年,陆忠家怀揣着借来的50块钱,坐火车到广东打工;到1995年,已有100多个侗寨乡亲跟着他一起南下务工。但这么多年,虾团村依然贫困——1030人的寨子,2014年经精准识别,有贫困户74户312人。

  “村里没长久产业,全面脱贫难实现。”县委组织部驻虾团村第一书记杨良明说,“大伙种好黑老虎,这次应该能彻底脱贫了。”杨良明说的黑老虎,是湖南山间一种野果,果实一颗颗簇拥在一起,可入药,也可酿酒。

  “盛果期亩产可以到2000斤,刚问世的时候,能卖到15到20元一斤。”村民陆信康告诉记者,他和陆忠家曾一起在广东的荔枝园里打工好几年,学到了基本的种植知识。又经过七八年,陆信康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应家乡环境的黑老虎种植技术。

  村里人也有想学的,但很难。一是虫害多,二是不懂剪枝。2015年,村干部请陆信康、陆忠家给大家讲讲课,两人一口答应。“大家都学会了,有了规模,才能做大做久,才能种好山货拔穷根。”陆信康说。他们手把手教贫困户剪枝、授粉、育苗,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县农业部门也派去专家,组织编写种植操作规程,进一步推广种植。

  “除了卖果,也能卖苗,还能卖酒。”杨良明说,如今,虾团村的黑老虎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专业合作社有4个,虾团村的种苗供应范围已经延伸到江西、广西、贵州等多个省份。

  “耶啰耶!耶啰耶!”欢闹声中,热气腾腾的果酒端上了桌,陆言礼家飞出侗家人欢乐的祝酒歌……

  人民日报记者 孙 超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