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江苏镇江句容市茅山镇老毕家庭农场里,原本挂满枝头的葡萄已没了踪影,只有部分青绿色的晚熟品种——白罗莎还挂在枝头。农场负责人毕年胜笑呵呵地说:“今年葡萄卖得好,亩均销售收入超4万元,家庭农场真的让我们生活更好,更有奔头了。”
说起家庭农场的“诞生”,还得回到2013年。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户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这一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随即便“引发”了一股全国范围的家庭农场申报热潮。
2013年3月底,丹徒区上党镇的村民汤立云在市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镇江市首家家庭农场——“宝云家庭农场”。时光如水般流逝,6年后,当记者再次来到“宝云家庭农场”时,入眼处皆是一片绿色,苗木生长的势头正好。农场主汤立云正站在一株榉树下和客户谈着苗木的生意。这棵小碗口粗细的树木透着蓬勃的生机,小鸟在枝丫间跳动,叽叽喳喳声不绝于耳。
20分钟后,谈定生意的汤立云走了过来,梳理了一下思路后,说起了当时申报农场的故事。“2013年之前我一直干着包工头,但干工程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而且往往施工费还要拖欠,钱老拿不到,我就想转型。后来看到中央的文件后,我就萌生了建立家庭农场的想法。我记得是那年3月25日向当地工商部门提交申请的,第二天就批了。”汤立云笑着说,几天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申请的竟然是全市第一家“家庭农场”,这之后,省、市、区农业条线的领导都来参观过他的家庭农场,这让他备受鼓舞。“180亩的土地,如何规划十分重要。经过学习,我将农场规划为集苗木、瓜果、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场。为的就是让农场能更加多元化,走得更稳。”
政策的信号仿佛是一剂催化剂,自“宝云家庭农场”注册成立后,各市区的家庭农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先是2013年4月19日,丹阳市首个家庭农场——“姜爱芬家庭农场”在吕城工商分局注册成立,农场主姜爱芬承包土地从事小麦、水稻的规模化经营。同年4月,句容天王镇蔡巷村农户王祖志也拿到了家庭农场营业执照,成为句容的首家家庭农场。他承包了100多亩农田和果树地,还有30亩水面,实现了水产品、畜禽饲养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链条。
6载光阴,如梭似箭,现如今,家庭农场在镇江大地数量多,共有家庭农场2389家,其中实行省统一编码的家庭农场178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24家。其发展的方式也越来越科学化。
据了解,目前,全市家庭农场经营已呈现规模适度化,全市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47.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1.1%,占土地流转面积的49.5%,是所有产业类别中单体规模最大的农场类型。同时,产业结构也呈现多元发展,其中,全市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种植787家,占33.03%,经营面积占全市家庭农场经营总面积的37%;园艺类家庭农场数量571家,占总数的23.96%;养殖类395家,占16.58%;种养结合类440家,占18.46%。
茶厂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市的这些农场主正向着年轻化知识化转型。“随着农场主新老交替,原来一大批高龄、低学历农场主已经逐渐退出,新进入的农场主不仅更年轻,而且学历层次更高,最年轻的农场主只有22岁,是农学院园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镇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些农场主中,出现了以丹徒区高资水月雨家庭农场主汪月霞为代表的“茶二代”、丹阳市宝林志南家庭农场主蒋须俊为代表的“粮二代”、句容市茅山镇满园香家庭农场主王君为代表的“萄二代”以及句容市白兔镇张峰良品家庭农场主张奎峰、丹徒区江心洲卫鹏家庭农场主周卫鹏、句容市茅山镇恒泰家庭农场主汲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年轻化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爱农业、懂经营、会管理的家庭农场主,他们必将是镇江市家庭农场发展的新兴中坚力量。
一个个家庭农场,如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同心圆”,在镇江大地上画出了一圈圈农业发展的新图景,农村美化的新蓝图,农民富裕的新希望。(记者 周 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