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亿元以上项目20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230亿元,这是鼓楼区在2019南京金洽会期间交出的成绩单。今年正值金洽会“而立”之年,又是南京“招商突破”元年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翌年,多年积淀和重大机遇叠加,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有新作为和新姿态。9月20日,2019南京金洽会鼓楼专场活动——2019中国储运发展高峰论坛暨高质量发展投资推介会举办,十余个代表性项目集中签约,鼓楼区招商引资再结硕果。
“降成本”呼唤现代供应链体系
冯氏集团来了,将在鼓楼设立供应链研发总部;中储智链来了,将在鼓楼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协同平台;三只松鼠来了,将在鼓楼建设松鼠小店总部项目;每日优鲜来了,将在鼓楼设立江苏总部,打造产地直供供应链……细数此次金洽会鼓楼区签约项目,涉及“供应链”的占了大半江山。鼓楼区委书记刘军做营商环境推介,也以“供应链”为喻。一天会期里,二十余位企业高管和机构负责人轮番上台,交流分享经验,围绕的主题还是“供应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产业地标,鼓楼区的意图愈发明显,背后则大有深意。
在产业分工深刻变化,资源全球配置流通更加突出的当下,高效可控的物流运输,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我国物流成本偏高。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出5-6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正处于高成本高增长向低成本中高增长转变的关键阶段,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降成本”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正在呼唤新途径、新思路。
新挑战孕育新机遇。“发展现代供应链,正成为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天的论坛上,不少与会专家和企业家态度鲜明。资料显示,有效的数字化供应链整体能够推动企业收入增长10%,采购成本下降20%,供应链成本降低50%。
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超过100个运营中心,几乎覆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再加上订单数据与服务管理系统、仓储机器人和无人机配送等,已经形成高度智能化、兼具灵活度和稳健性的供应链体系。
华为早在2005年就着手开展全球供应链建设工作(GSC),2011年完成在中国、墨西哥、印度、巴西、匈牙利等五个国家的全球供应中心布局。目前,华为的全球供应商已超2000家。
入选试点,南京版图初露峥嵘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7年,国务院出台意见,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
国家战略布局下,各地都跃跃欲试,南京的表现尤其亮眼。去年,经商务部公示,南京成为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双试点城市,16家企业成为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由40家上下游企业组成的农产品产销供应链、快消品流通供应链等11个供应链,成为国家“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项目。
目前,南京已完成仓储配送中心标准化、绿色化升级改造20余万平米,建设自动化分拣线5条,试点企业新增标准托盘货位10万多个,“流通料箱标准化---共享快递盒”已在苏宁试点推行。完善供应链标准体系、落实GS1编码赋码、升级改造信息系统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前几天我在南京市进行了现场调研,很有收获,南京市作为试点城市,正在扎实推进供应链产业集聚区建设,各种生产要素正在高效集聚,形成创新发展的试点正在显现。”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张祥说。
优势叠加,挑战并存
此次论坛上,南京市供应链产业集聚区、南京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供应链专委会等一批平台项目集中揭牌。其中,南京市供应链产业集聚区,将按照“临江而立、区段延伸”的空间布局,沿鼓楼范围内12公里长江岸线,串联江东软件城、下关滨江商务区及鼓楼铁北片区三个功能片区,规划打造并逐步形成“一带三片区”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产业集聚示范点。
产业集聚区落户鼓楼,得益于该区长期在供应链相关企业培育和引进上下的苦功。鼓楼区目前已建成100幢规模以上楼宇,50个产业载体也在建,总建筑面积达到1600多万平方米,重点都分布在供应链产业经济带上。鼓楼区还有3家本土企业入选供应链试点企业,分别是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储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省果品控股公司,他们分别长期深耕智慧新零售供应链平台建设、企业物流全景大数据和农业供应链模式,创新动能正不断释放。
中储南京智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将和南京大学合作,在鼓楼区打造一个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协同平台,意在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提供智能托盘及网络货运智慧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集成分析等技术,实现返程线路车辆与货物信息的配对,减少空车返程,提高运输效率,做好物流的数字化,将为当地企业的生产、组织、运输、销售提供指导。”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戴庆富说。
机遇与优势加持,南京风头正盛,鼓楼形势大好。但在新的风潮到来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供应链的体系特征,为企业有效减负,为经济运行赋能?不少与会专家表示,供应链体系建设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李勇昭认为,在这样一盘发展大棋中,各方的作用都很关键。“政府需要科学规划,宏观指导,行业组织要协同配合,建立规则,制定标准,龙头企业要担负起历史重任。”
交汇点见习记者 董翔 通讯员 刘阳